【八局工匠】李海滨:匠心坚守三十载,试验检测写华章

日期:2025-01-07 来源:科研设计院 作者:谢梦辉 字号:[ ]

二十岁的李海滨,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懵懂,踏入了水电八局的大门。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料到自己的命运将与试验检测专业紧紧缠绕,在时光的长河中镌刻下深深的痕迹。三十余载岁月匆匆而过,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从一名初出茅庐的试验员,逐步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工程局三级专家。尽管岗位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变迁,然而那份“凭敬业雕琢专业,以人品铸就精品”的初心,却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始终在他心中闪耀着炽热的光芒,为他照亮前行的道路。

创新驱动:技术突破引领新潮

在水电八局,李海滨的名字已然成为创新的代名词。回首 2015 年,李海滨创新工作室荣耀挂牌,成为水电八局首批职工创新工作室之一。然而,他在创新之路上的探索与征程,实则早在十余年前就已悄然启航。

2004 年,科研设计院将贵州发耳火电厂的强夯地基检测任务交给了李海滨。彼时,施工现场的状况极为复杂,地基填料大部分为煤矸石,且施工厚度高达五米。按照检测要求,超重型动力触探杆必须穿透整个强夯层,以确保对地基质量的精准评估。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个严峻的考验——五米深的触探杆常常深陷其中,犹如陷入泥沼的巨兽,难以拔出。这一困境使得现场检测工作陷入了僵局,耗时费力不说,工作效率更是极其低下。

面对如此棘手的难题,李海滨一头扎进了对问题的深入研究之中,日夜钻研、反复琢磨,终于找到了突破困境的关键。他大胆地对原有超重型动力触探仪进行技术革新,创新性地增加了一组动滑轮。这一看似简单的举措,在保持同样输出功效的前提下,动滑轮的巧妙运用成功地将拉拔力提升了一倍,触探杆得以轻松拔出。

2008年初,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桥梁架梁施工这一关键环节,支座砂浆2小时抗压强度的检测成为制约工程进度的一大瓶颈。由于试验室与施工现场之间往往相距甚远,大部分架梁地段难以满足2小时抗压强度试验的苛刻时效要求,工程推进一度举步维艰。接到任务后,李海滨毫不犹豫地率领试验室团队踏上了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创新探索之旅。终于,在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之后,一款凝聚着团队集体智慧结晶的可拆分、可移动、专为现场使用而设计的试验仪器惊艳问世,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困扰工程许久的难题。

“工作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皆有可能成为李海滨创新灵感的源泉。”与他并肩作战长达八年的同事,对他的创新精神由衷地钦佩与赞叹。在京沪高铁、青连铁路、云南红河建(个)元高速公路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工程项目中,李海滨引领团队在技术创新的浩瀚海洋中破浪前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收获了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国家发明专利 1 项、实用新型专利 10 项、科研成果表彰 22 项以及降本增效“金点子”16 项,累计为企业创造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管理赋能:卓越标准铸就标杆

李海滨不仅是技术创新领域的先驱者,更是项目管理舞台上的卓越领导者。他深知,一个项目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更离不开科学高效的管理。2014年,水电八局成功中标青连铁路ZQ-2标工程,这一消息传来,李海滨深感责任重大,毅然挑起了青连铁路二标中心试验室主任的重担。从项目筹建的第一天起,他便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确立了标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

他力求将项目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在他的精心策划与高效组织下,青连铁路二标中心试验室的建设犹如一场精彩绝伦的“速度与激情”盛宴。从前期的选址规划,到中期的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验收交付,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仅仅耗时不到一个月,这一令人惊叹的速度与效率,在行业内树立了全新的标杆。试验室的建设始终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的三大黄金原则,其建设规划布局彰显出一种大气磅礴的风范,而试验人员队伍则充满了朝气蓬勃的活力与激情,恰似一群怀揣梦想、勇往直前的技术先锋。正因如此,青连铁路二标中心试验室脱颖而出,成为青连铁路四个标段中首个成功通过业主正式验收的中心试验室,还被光荣地确立为青连铁路工程未来的“标准化试验室”与“样板工程”典范,为整个青连铁路工程乃至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份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范例。

在试验室的日常运营管理中,李海滨带领骨干员工积极探索,原创性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如“首份报告确认制”“试验检测流程图”“科室互核制度”以及“质量巡视检查卡”等。这些制度犹如一套精密运转的管理齿轮,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极大地提高了试验室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有效避免了人为失误与管理漏洞,确保了每一项试验检测数据的精准可靠,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持与质量保障。

人才培育:匠心传承打造梯队

“给我三个月的时间,定能还你一名合格的试验员。”这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并非李海滨的盲目自信,而是源于他丰富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多元灵活的人才培养策略。在他心中,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关键源泉。因此,他始终将青年人才的“传、帮、带”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全身心地投入人才培养的伟大事业中,以匠心传承技艺,用爱心浇灌希望,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试验检测精英梯队。

 他深知每一位员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方式。因此,他为每一名员工定制专门的培养计划。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谈的员工,他适时地引导他们走向更为广阔的外部交流平台,鼓励他们与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人员进行沟通协作,在实践中一步步锻炼胆色和沟通技巧。而对于那些性格开朗、善于沟通的员工,他则大胆地将他们派往一线,让他们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实践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现场各方人员进行紧密的沟通、对接与协调。同时,他也丝毫没有放松对他们专业知识的培训与提升,通过定期组织专业课程学习、案例分析讨论以及经验分享交流等活动,确保他们在沟通协作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专业素养也能得到同步强化,成为既懂技术又善沟通的复合型人才。

除了因材施教,李海滨还极为注重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他精心设计并打造了一系列丰富多样、贴近实际工程的实践场景,让青年员工能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亲身体验试验检测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与流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快速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锤炼扎实的专业技能。他坚信,只有在实践的熔炉中不断磨砺,青年人才才能真正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行业精英。

在李海滨三十年如一日的悉心培育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试验检测人才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脱颖而出。他们奔赴水电八局的各个工程项目一线,如同繁星点点,在各自的岗位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十多年的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李海滨而言,却是一部充满汗水与智慧、坚持与奉献的奋斗史诗。他在试验检测领域所做的每一件事,看似平凡细微,实则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与深远的意义。在这个伟大时代背后,正是无数个像李海滨这样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工程人,他们以钻研技术为笔,以爱岗敬业为墨,一笔一画地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汇聚成波澜壮阔的大事,共同铸就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世界的奇迹。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