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一带一路”,绽放青春芳华

日期:2025-03-26 来源:沙特贾富拉天然气压缩厂(三期)项目 作者:张景景 字号:[ ]

“一带一路” 倡议与沙特 “2030 愿景”深度对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投身沙特基础设施建设,互利共赢局面不断深化。公司先后中标贾富拉一期工业配套设施项目、贾富拉二期利雅思工业配套设施项目、贾富拉天然气压缩厂(三期)项目,作为沙特 “2030 愿景” 的关键能源工程,肩负着沙特能源结构多样化转型的重任,对满足沙特国内能源需求、提升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作为语言专业学生,毕业后我有幸加入了中国电建水电八局,成为了沙特贾富拉项目部的一名员工,得以亲身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让所学有了用武之地,满怀热忱地开启属于我的中东“愿景”之旅。

还记得初入职场时,很基础的合同文件,简单的合同条款都令我困惑不已,如同难以翻越的一座座山峰,横亘在我面前。也许是不懂合同、法律的基本原理,也许是阿拉伯地区商务活动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习惯,面对相对简单的采购订单,我也如坠云里雾里。好在资深前辈的悉心指导,加上不停的知识恶补,反反复复的打磨,终于完成了第一份订单合同的拟定。订单的完成,也让我懂得饭要一口一口的吃的道理。性格急躁,只注重任务进度导致返工,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参与国际项目,让我更加懂得了入乡随俗的重要性。阿拉伯地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当地社会生活节奏相对缓慢,宗教祷告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文化氛围与中国快节奏的工作习惯大相径庭,让人一时难以适应。在工作对接中,为了获取一份简单的资料,往往需要漫长的等待。原来,在阿拉伯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在进行商务活动之前,会先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而不是急于求成。而且,当地人习惯在餐后午休时进行工作联络,这是因为伊斯兰教的午餐时间通常在下午两点后,午餐后他们会进行短暂的休息和祷告。这一系列的文化差异给我带来了诸多不适,但随着对当地文化习俗的深入了解,我逐渐明白,面对差异时,抱怨无济于事,求同存异、尊重和包容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既然无法改变,那就主动融入。在与当地人协作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在面对问题时,以冷静思考、理性分析、尊重包容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做工程项目也同样如此。除了语言、商务实践、法律原理、工程概念、专业术语、与相关各方共事相处技巧,对我这个职场小白而言,都有待进一步接触、体会、感悟、分析。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瞬息万变的世界,未来难以预测,但始终保持学习热情,一点点去分析、一点点去判断,一点点思辩,慢慢的也许就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做采购订单时的懵懂,到合同基础知识的体会,到相对系统学习民商法原理;从急躁冒进,到走走停停,到沉稳严谨;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的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淬炼。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做不了开路的设计师、做不了大楼的“梁柱”,我能做一滴水珠,折射 “一带一路” 倡议的光芒;或如米小的苔花,在大漠深处,绽放属于自己的青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