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JN江南·(中国)集团 | > > 一线动态 > 基础设施公司 > 公司要闻 |
【一线特写】唐鑫:青春筑梦山河间 | ||||||
| ||||||
在湘中大地蜿蜒的“衡邵干旱走廊”上,犬木塘水库工程正如火如荼地推进。这项承载着数百万人民用水期盼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水电八局新一代员工、一工区副主任唐鑫,正是这群奋斗者中的佼佼者。他以青春为笔,以山河为卷,在肖家台隧洞的攻坚战中书写了新一代水利人的担当与激情。 作为湖南省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犬木塘水库承载着破解“衡邵干旱走廊”世纪难题的历史使命。工程建成后,将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3.16万亩,解决9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在这幅波澜壮阔的治水图景中,85后青年唐鑫带领团队,在肖家台隧洞的施工战场上,用三年时光镌刻下新时代建设者的精神坐标。 迎难而上:小断面隧洞的“硬核”挑战 肖家台隧洞作为祁东干支渠与主干渠连接的关键节点,全长1342.9米,底宽仅2.5米、高3米,属城门洞型结构。这个被业内称为“针尖上跳舞”的工程,面临着三大技术难题:狭窄断面导致机械作业受限,破碎围岩占比达65%,地下日均渗水量超200立方米。唐鑫自开工起,便驻守现场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创造性地采用“短进尺、强支护”施工法,将单循环进尺控制在1.2米以内,相当于常规隧洞施工效率的1/3。 在施工最艰难的V类围岩段,唐鑫团队创新应用“超前导管注浆+钢拱架联合支护”技术,成功穿越37米长的断层破碎带。针对洞内渗水难题,他带领技术小组开发出“立体式排水系统”,通过径向注浆形成止水帷幕,设置三级沉淀池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经过600多个日夜奋战,肖家台隧洞于2024年9月29日安全贯通,较原计划提前128天,为祁东灌区通水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匠心筑基:安全与质量的“双线作战”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不仅是口号,更是唐鑫的行动准则。在片区党支部副书记、项目工地经理曾彬等前辈的指导下,这位年轻管理者建立起“三维安全管理体系”:每日进洞巡查形成“纵向穿透”,每周安全培训实现“横向覆盖”,每月应急演练构建“立体防控”。在火工品管理方面,他首创“双人双锁+电子围栏”制度,确保115次爆破作业零事故。 质量管控上,唐鑫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毫米级追求”。通过BIM技术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结合激光断面扫描仪实时监测,将超挖率严格控制在5%以内。在混凝土衬砌施工中,他坚持“三检四验”制度,关键部位亲自举着手电筒验收,28段衬砌全部达到内实外光标准。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肖家台隧洞成为全线质量标杆,吸引12批次兄弟单位前来观摩学习。 青春淬火:隧道深处的成长印记 清晨6点的山间薄雾中,总能看到唐鑫穿着长筒雨鞋在淤泥中跋涉的身影。隧洞深处,现场作业环境艰苦,他戴着防尘面罩在现场穿梭,日行3万步成为常态。口罩在脸上勒出的深痕,工作服上板结的水泥斑块,都是这位“隧道青年”的荣誉勋章。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三年间,唐鑫在掌子面摸爬滚打,练就“三硬功夫”:爆破作业精准到毫秒级的专业素养、协调8个班组无缝衔接的管理能力、处理突发地质险情的应急智慧。2024年汛期,隧洞突遇溶腔涌水,他连续48小时驻守工作面,带领团队采用“分仓止水”法成功化解险情。当问及坚守的动力,他说:“每次看到老乡们期盼的眼神,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薪火相传:新生代的治水长征 在犬木塘工程现场,像唐鑫这样的90后技术骨干占比已达65%。他们用“数字隧洞”理念革新传统施工:无人机测绘将测量效率提升3倍,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安全预警全覆盖,BIM协同平台让工序衔接误差缩小到15分钟。这支年轻队伍还创建“技术创新实验室”,先后攻克小断面机械化施工、富水地层快速掘进等6项技术难题,形成3项省级工法。 唐鑫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基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导师带徒”制度,项目部培养出5名能独立带班的技术员;创建的“掌子面课堂”,累计开展16场现场教学。项目技术负责人刘根生这样评价:“这些年轻人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化作了攻坚克难的行动力,用创新实干跑出了新时代的‘水利加速度’。” 山河为证: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当隧洞贯通的捷报传来时,唐鑫正蹲在渗水点研究衬砌方案。这个总是冲在一线的青年,用三年时光完成从技术员到管理者的蜕变,也见证了中国水利建设的世代传承。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扉页,写着这样一句话:“把实干写在大地上,将青春融入山河间。” 在犬木塘水库工地上,新一代建设者正在续写传奇。他们用5G技术构建智慧工地,用生态工法守护绿水青山,用青春热血浇筑民生工程。正如唐鑫在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上的誓言:“我们这代人,就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证新时代的水利丰碑!” 丹心映山河 回望犬木塘工程建设历程,像唐鑫一样默默奉献的基层建设者还有很多。他们带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V类围岩中破岩前行,在渗水断层里筑造防线,在万家灯火时坚守洞室。这些新时代的“大禹传人”,用青春践行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誓言。 当清流润泽湘中大地之时,肖家台隧洞的每一寸衬砌都在诉说奋斗的故事。那深深浅浅的掌子面凿痕,既是地质的年轮,更是青春的刻度。在这幅新时代的“治水长卷”上,唐鑫和他的战友们正以山河为纸、以汗水为墨,书写着属于中国青年的壮丽诗篇——这是对党的二十大号召的最好回应,也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最美诠释。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