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JN江南·(中国)集团 | > > 一线动态 > 轨道交通公司 > 文化园地 |
极光永不落幕——生命有无限可能 | |||||
| |||||
纽约州格林威治村的苹果花年年盛开,77岁的安娜·玛丽·摩西却在这年春天第一次拿起画笔。当她用布满皱纹的手在画布上落下第一笔时,这个被后世称为“摩西奶奶”的农妇并未料到,二十年后自己的画作将挂进大都会博物馆。这个奇迹般的开端告诉我们:生命的真正起点,永远始于此刻的决心。 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故事如同繁星。渭水河畔的姜子牙在七十二岁迎来周文王的车辇,鱼竿垂落处激起的涟漪,最终化作西周八百年的山河气象;班超掷下的那支毛笔穿透河西走廊的风沙,在三十年后化作西域都护府飘扬的旌旗;当费曼教授在六十二岁重拾画笔时,那些跃动在画布上的原子轨迹,比他在诺贝尔颁奖礼上的演说更接近量子世界的本质。时间在这些故事里显露出惊人的弹性——它可以是沉重的枷锁,也能成为轻盈的翅膀。 生命的季节从不遵循历法刻度。王维在辋川别业栽种的辛夷树,总在料峭春寒中绽放第一抹淡紫;敦煌壁画里的胡杨,用三千年时光演绎生而不死的传奇。正如二十四岁的苏轼在凤翔府栽下的柳树,六百年后依然在西湖畔摇曳生姿。屠呦呦实验室的灯光在八十五岁那年点亮诺贝尔领奖台,如同深秋的菊蕊在寒霜中吐露芬芳。那些被世俗定义为“晚”的时刻,往往是命运埋下的伏笔,在某个黎明破土而出。 人类文明本身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出发。敦煌藏经洞的经卷沉睡千年,当斯坦因的驼队惊起洞窟的尘埃,那些斑驳的墨迹依然能在二十一世纪点亮学者的眼睛。庞贝古城的葡萄藤在被火山灰封存两千个春秋后,依然能在考古学家的培育下结出新果。就像罗塞塔石碑用三种文字封印的智慧,总会在某个时代找到解密的钥匙。文明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每个时代都能重新发现并延续前人的火种。 站在北极圈仰望极光的人会懂得,那些绚丽的色彩其实来自太阳风与地球磁场持续不断地碰撞。生命的奇迹同样源自永不停歇的自我更新。当八旬老人王德顺在T台上走出“东北银发男模”的风采,当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修复师用青春守护千年前的色彩,我们看到的不是时间的刻度,而是生命本真的光芒。每个重新出发的瞬间,都是生命与永恒签订的崭新契约,在时光长河中激起永不消逝的涟漪。 | |||||
【打印】 【关闭】 |